
近年来,随着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,标准化改革创新不断深入,我国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标准化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。在信息技术领域,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与国内标准化活动。在以ITU、ISO、IEC等为代表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中,我国产业界的参与和贡献日益提升,产业界也因此获益良多。在这个过程中,标准化人才的涌现与成长也很显著,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熟悉标准化规则、精通业务的标准专家团队。以华为为例,公司十分重视面向全球的标准化工作,并把标准化作为产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。标准化是实现华为“以客户为中心”核心价值观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。目前华为公司参与了全球标准、开源等各类组织数百个,累计提交标准提案超过65000篇,成为ITU、ISO、IEC、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(3GPP)、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(IEEE)、互联网工程任务组(IETF)、欧洲电信标准学会(ETSI)、万维网联盟(W3C)等众多组织的重要贡献者,在部分组织中已成为领导者。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标准化开放发展,推动构建协同发展、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生态,应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开展工作。第一,推动国内国际产业标准化协同发展。以“三大工程、一个行动”(即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、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、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、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)为引领,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特色、国内领先、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标准体系,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标准综合体。研制一批领先的国际标准,形成以标准与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新优势。推进我国产业在智能化、绿色化、服务化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领域综合标准化工作,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项目同步提出、同步研制。第二,提升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。进一步健全标准外文版管理机制,推动国家标准外文版同步制定,特别是面向重点贸易商品和国际产能合作,强化标准外文版有效供给。开展重点领域标准比对分析,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和应用,大幅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,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,到2025年实现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%以上。第三,促进产业标准化广泛交流合作。健全国际化标准工作合作机制,统筹推进标准化与科技、产业和金融对外交流合作,持续深化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化合作。积极参与ISO、IEC、国际电信联盟(ITU)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,继续强化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。要以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生效为契机,加快推动各成员国间的标准协调对接,支撑高水平自贸区建设。支持各地围绕产业集聚区搭建促进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平台,鼓励企业、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活动。充分调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标准活动化中的积极性,根本是要更好地将标准化工作与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、市场应用相结合,在此基础上实现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。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。需不断密切与全球重要标准组织携手共进,大力推动“开放、公平、公正”的理念,努力维护健康的国际标准秩序。另外,要培育创建立足我国的国际性标准与产业组织,扎实做好服务于此类新创组织的团体标准制度建设与过程管理。建议国家加大力度支持产业界发起新创型国际性标准与产业组织,并把它们打造成真正的国际化标准平台,从而让产业界的标准化朋友圈不断扩大、人气兴旺。二是用标准化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。一方面,通过将标准化、产业化经验反向输入到早期创新中,有效降低方向偏差导致的创新失败与投资损失,减少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,让更多企业与资本有能力、有意愿参与创新。另一方面,通过标准基本专利等保护机制,确保创新者合理稳定的利益回报,形成对社会有益的多赢机制,维护持久的创新驱动力。三是要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。高质量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来支撑。标准化通过协调市场活动,寻找合作伙伴,可有效助力产业生态的构建。具体而言,一方面要打破边界,加速开源与标准的协同创新。推动开源社区建立标准化机制,鼓励标准的开源实现,共筑开放产业生态;维护开源社区生态统一,共享共建,防止分裂和碎片化。另一方面要对标欧美等先进国家,采用数字化等高新技术不断革新标准化工作方式、提升标准化效率与质量、缩短标准制定周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