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的《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》指出,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,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。要不断强化标准在质量提升和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,以标准掌握市场话语权和规则,逐步实现从“旁观者”“跟随者”到“领跑者”的转变,加快技术、标准和产业深度融合,构建开放共赢的标准化合作新格局,为东莞迈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蓄势赋能。
(一)健全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,形成多方协同推进格局。认真学习和落实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》,充分发挥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。强化各有关部门在相关领域内标准化能力建设、标准实施、政策保障、标准制修订及标准化活动等作用,加强部门协同、上下联动,将标准化从产业领域延伸到城市品质提升、乡村振兴、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领域,逐步形成健全的标准体系和政策体系,赋能地方营商环境及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。发挥好标准化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,在继续资助标准制修订、标准化组织工作等项目的基础上,将企业标准“领跑者”、国际国内标准组织表彰及奖励、标准化专家工作室等纳入资助范围,提升奖励标准及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,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标准化工作。发挥好现有平台和载体作用,围绕产业国际化、强链工程、创新成果转化等开展专题研究。支持辖区企业或所属研究机构参与标准化项目,加强优质标准化科研项目政策支持力度,对产生良好社会效益、有利于地方产业发展、可推广性较强的科研项目给予重点政策扶持,提升标准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。
(二)加强标准化政策宣贯,提升企业标准化意识。充分利用世界标准日等主题活动,全方位、多渠道开展标准化宣传。宣传标准化理念,普及标准化知识,大力培育发展标准化文化,提升企业标准化意识,将标准的制修订作为企业提升产品研发投入、制定技术路线的重要考量因素。将标准化工作由传统的产品领域扩展到服务、管理、生产经营等领域,建立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的协同机制,以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。深入挖掘本地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事业单位标准化潜力,支持和引导大型骨干企业、“隐形冠军”和创新型企业制定领先国际水平的企业标准,通过科技、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的协同创新发展,使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结合更加紧密、机制更加健全,培育核心竞争优势。围绕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、优势传统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,选取重点领域、重点企业参与企业标准“领跑者”工作,提升评估机构及企业的积极性,鼓励更多机构和企业参与“领跑者”项目。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技术形成技术标准,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,引导企业将自主核心专利融入企业标准、团体标准,形成“技术专利化—专利标准化—标准国际化”模式,实现自主创新价值最大化,带动技术专利广泛推广应用。
(三)引入高水平标准化组织,增强标准技术支撑力量。寻求吸引全国相关标委会与东莞深度合作,努力推动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(TC)秘书处及其分技术委员会(SC)秘书处和工作组(WG)落户东莞,为东莞企业提升市场地位、领衔行业发展创造条件。争取高水平标准化研究和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,推动更多国际、国家标准化项目资源落地东莞,更多高层次标准化活动举办。培育一批本地标准化服务机构,通过与高水平服务机构合作或培育引入高水平标准化人才,拓展标准化服务深度和范围,促进标准化管理咨询、标准化战略规划实施、标准化技术服务融合,帮助产业获得更高层次的标准化服务、更广的参与标准化工作渠道,推动标准化服务行业高水平发展。
(四)加强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,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。市场经济竞争形势下,标准已成为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,谁主导了标准,谁就主导了市场竞争门槛和技术创新的技术路线。产业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,关键看是否可以普遍参与、主导国际标准,从而实现主导国际贸易的技术规则。要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和发达地区先进标准组织之间的合作,积极拓展新合作领域,为东莞企业提升标准技术水平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、破除国际市场技术壁垒创造有利条件。支持国际标准组织、区域标准技术联盟举办各类标准化研讨及标准化活动。推动高端标准化人才担任国内、国际标准认证组织重要职务,鼓励市内优秀企业、专家参与国际性标准制修订工作,对具有国际合作背景的标准制修订及科研项目成果给予大力支持。积极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、学者、机构参与地方标准化建设,助力拓宽国际视野,激发质量变革动力。
(五)大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,促进产业与标准融合。借鉴口罩装备行业制定团体标准、国家标准的经验,打造政府搭台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唱戏、标准服务机构支撑的模式,选择市场化程度高、技术创新活跃、产品类标准较多、产业链齐全的行业领域,加强协会团体标准培育,将企业的需求、想法和创新贯彻到标准的制定当中,推动企业间更好地分工协作,让整个行业上下游链条更活更顺,让产业集群走强走深,实现更高质量发展。积极借鉴深圳的“圳品”工作经验,围绕茶叶仓储技术优势,以制定完善标准体系为基础,以建立严格产品溯源系统、评价方法为支撑,引入权威认证机构和严格认证体系为保障,打造“先进标准+区域和行业优势品牌”新样板,形成塑造区域品牌、行业优势品牌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。
(六)强化人才队伍建设,夯实标准化基础保障。从数量和素质两方面入手,打造一支熟悉技术、管理和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队伍。一是构建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,打造标准化能力提升平台。下一步将与相关机构和高校合作,引入创新、先进的标准化教育理念,多层次培养、输送具有质量意识、标准化思维、国际视野的专业复合型人才。二是积极推动高端标准化人才担任国内、国际标准认证组织重要职务,助力本地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,推动先进技术主张获得国际认可,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。三是强化与标准化科研机构的合作沟通,打造标准化人才培养合作平台,完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,科学制订培养课程大纲,建立健全标准化人才培育体系。探索创建成熟标准化人才岗位评定及职称评定体系,打通标准化人才能力和职位晋升渠道,持续不断为标准化领域输送新鲜血液。